系统转换完成后,即可交付用户使用投入正常运行。由于MIS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偶尔出现错误也是难免的,这就需要改正。此外,由于系统外部环境以及用户对系统功能、性能的要求提高,都需要对系统进行修改和完善。系统维护就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的需求而修改系统的活动。
系统维护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程序的维护程序的维护是指改写部分程序,通常都需要利用原有的程序。
2.数据的维护一方面是指由于业务发生了变化,需要建立新的数据文件,或对现有数据文件的结构进行修改;另一方面是指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3.代码的维护随着用户环境的变化,原有的代码己经不能继续适应新的要求,这时必须对代码进行变更。代码的变更(即维护)包括订正、新设计、增加和删除等内容。
4.设备的维护为了保证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计算机房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专门设立设备故障登记表和检修登记表。
在进行上述各项维护时,必须对相应的技术文档进行修改,以保证其一致性。
二、系统的评价与鉴定
在总体规划阶段曾对新系统的可行性进行过分析和评价,在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后,为了了解新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要求,就需要对系统运行后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通常可从系统的性能、系统的经济效果、文档资料等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这三方面的具体评价指标以及考虑因素等,如表3所示。
通过对新系统的评价,用户可以了解系统的质量,检查系统是否符合预期的目标和要求,开发人员则可以总结开发工作的经验教训,对今后的开发是十分有益的。
系统交付使用后,通常需要对系统进行鉴定,开鉴定会,事实上这是一种更为正式的系统评价工作。鉴定会要在同行专家组成的委员会主持下进行。
三、编写系统开发总结报告
信息系统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系统进行全面评价,根据使用者的反映和运行情况的记录,评价系统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指出系统改进和扩充的方向。系统评价的结果应写成系统评价报告。系统评价的范围应根据系统的具体目标和环境而定,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系统运行的一般情况
这是从系统目标及用户接口方面考查系统,包括:
(1)系统功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2)用户付出的资源(人力、物力、时间)是否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资源的利用率;
(3)用户对系统工作情况的满意程度(响应时间、操作方便性、灵活性、可靠性等)。
2.系统的使用效果
这是从系统提供信息服务有效性方面来考查系统,具体包括:
(1)对用户所提供信息的满意程度(哪些有用、哪些无用);一、系统运行、维护
系统转换完成后,即可交付用户使用投入正常运行。由于MIS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偶尔出现错误也是难免的,这就需要改正。此外,由于系统外部环境以及用户对系统功能、性能的要求提高,都需要对系统进行修改和完善。系统维护就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的需求而修改系统的活动。
系统维护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程序的维护程序的维护是指改写部分程序,通常都需要利用原有的程序。
2.数据的维护一方面是指由于业务发生了变化,需要建立新的数据文件,或对现有数据文件的结构进行修改;另一方面是指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3.代码的维护随着用户环境的变化,原有的代码己经不能继续适应新的要求,这时必须对代码进行变更。代码的变更(即维护)包括订正、新设计、增加和删除等内容。
4.设备的维护为了保证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计算机房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专门设立设备故障登记表和检修登记表。
在进行上述各项维护时,必须对相应的技术文档进行修改,以保证其一致性。
二、系统的评价与鉴定
在总体规划阶段曾对新系统的可行性进行过分析和评价,在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后,为了了解新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要求,就需要对系统运行后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通常可从系统的性能、系统的经济效果、文档资料等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这三方面的具体评价指标以及考虑因素等,如表3所示。
通过对新系统的评价,用户可以了解系统的质量,检查系统是否符合预期的目标和要求,开发人员则可以总结开发工作的经验教训,对今后的开发是十分有益的。
系统交付使用后,通常需要对系统进行鉴定,开鉴定会,事实上这是一种更为正式的系统评价工作。鉴定会要在同行专家组成的委员会主持下进行。
三、编写系统开发总结报告
信息系统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系统进行全面评价,根据使用者的反映和运行情况的记录,评价系统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指出系统改进和扩充的方向。系统评价的结果应写成系统评价报告。系统评价的范围应根据系统的具体目标和环境而定,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系统运行的一般情况
这是从系统目标及用户接口方面考查系统,包括:
(1)系统功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2)用户付出的资源(人力、物力、时间)是否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资源的利用率;
(3)用户对系统工作情况的满意程度(响应时间、操作方便性、灵活性、可靠性等)。
2.系统的使用效果
这是从系统提供信息服务有效性方面来考查系统,具体包括:
(1)对用户所提供信息的满意程度(哪些有用、哪些无用);
(2)提供信息的及时性;
(3)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
3.系统的性能
(1)计算机资源的利用情况(服务器运行时间的有效部分的比例、数据传输与处理速度的匹配、外存是否够用、各类外设的利用率);
(2)系统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抵御误操作的能力、故障恢复时间);
(3)系统的可扩充性。
4.系统的经济效益
系统的经济效益包括:
(1)系统费用:包括系统的开发费用和各种运行维护费用;
(2)系统收益:包括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如库存资金的减少,成本的下降、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费用的减少、管理费用的减少、对正确决策影响的估计等。
(3)投资效益分析。
案例:某公司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概述
在大中型企业中,拥有着大量的设备,总价值超过千万元,设备管理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企业的设备管理不仅仅是一个设备管理部门就能独自做好的,它涉及到一些相关的部门的支持,信息的流动与共享变得十分重要。传统管理模式由于处理速度慢,处理方式陈旧,其准确性、可靠性及经济性都大受影响,因而难以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许多企业推行CIMS工程,构建了企业内部网,并培养了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管理人员,这就为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即时传输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和技术支持,如果利用好企业的这些资源,在此基础上构建出适合企业设备管理的信息系统,保证企业设备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发挥现有设备潜能,提高设备维修效率与经济性,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本章以A公司为背景,介绍其信息自动化系统的子系统——A公司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过程。
A公司曾是严重亏损的小厂,自1992年以来,公司管理层大胆改革,开拓进取,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好,追求完美,创造一流”的发展方针,稳步推行以创名牌为中心的“品牌、原料、技改、人才、管理”五项工程,在短短的几年里,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高速增长,税利从1991年的8700余万元增加到1999年的20余亿元,进入全国同行业十强行列。对于A公司这样典型的现代化流程制造企业,设备的现代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每个生产日的平均产值在600万左右,显而易见,设备管理与维修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效率的发挥,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虽然A公司是典型的流程制造企业,其设备大部分是行业专用设备,但是对于设备管理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该系统的分析设计思路也可以推广到其它大中型企业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
表3系统评价的内容
评价目标 | 评价指标 | 考虑因素 |
性 能 评 价 | 完整性 | 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具备的功能是否达到设计任务书要求 |
可维护性 | 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维修性,维护工具 | |
可靠性 |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后备体系 | |
适应性 | 运行环境变动时,系统的适应能力 | |
方便、灵活性 | 操作和维护的方便、灵活 | |
安全、保密性 | ||
设备利用率 | ||
响应时间 | 从用户发出命令到系统做出响应时间 | |
系统吞吐量 | 每秒钟所能完成的作业量 | |
经济效益 评价 | 直接效果 | 一次性投资、运行费用,年生产费用节约额,机时成本 |
间接效果 | 管理人员劳动条件的改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 |
其他方面 评价 | 文档 | 是否齐全,表达是否清晰合理 |
程序规模 | 程序代码数量,占用存贮空间大小 | |
开发周期 | 从系统规划到新系统转换所花时间 | |
存在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