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州跨境电商头部公司棒谷科技被传“申请破产”,并进行大规模裁员。
图源/棒谷官网
据消息透露,棒谷先行发布了一则“实行单休工作制”的通知函,即从 9 月 13 日起,取消双休工作制,全面实行单休工作制。
与此同时,公司暂停发放福利、延发绩效等通知。
接着,又被传出团评操作指引更新,只要该评级规则实施,每个部门必有 10% 员工被扣绩效,等等。最严重的是,有消息称“棒谷正在申请破产”。
针对系列传闻,棒谷在其官方公众号发布声明进行澄清。该声明称,广州棒谷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目前为正常运营,“申请破产”等消息均为不实谣言。
图源/棒谷官方公众号
棒谷 CEO 邹欣也表示,破产传闻不实。不过,棒谷今年在经营上确实面临着压力。俄乌冲突、天然气价格暴涨、欧美同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广大消费者的购买力在下降。这一大环境对中国跨境电商公司产生了广泛了影响,棒谷也没有例外。
实际上,棒谷从去年年底开始就实施转型了,具体措施是,砍削 SKU,缩减规模,并从“贸易型公司”转向“产品型公司”。
所谓产品型公司,就是具备“自有产品力”的公司,这类公司即便没有生产能力,至少也有产品的研发、原创设计能力。
实际上,后者更为重要。
安克创新(Anker)就是典型的产品型公司,每年投入几个亿(去年约 7.78 亿)做研发,推出氮化镓充电器这样的原创产品。安克的产品是自研的,但生产主要通过外协工厂完成。
图源/Anker 充电产品
作为产品型公司,其产品总数有限,SKU 也是精中选优,在品牌加持下,实现了庞大的营收和极高的人效。
相比之下,棒谷曾经的铺货模式曾患有“SKU 虚胖症”和“人员臃肿症”。
在铺货模式下,商品从供应商手上买过来,然后通过亚马逊、eBay、自营独立站卖出去,是一个“成品+转售”的过程。
因此,只要能够卖出去,对货物的品类、款式、设计不太挑剔,由此往往导致 SKU 数量持续增加,并需要维持一个庞大的团队。
在卖家日益增多、商品日益丰富、品牌卖家脱颖而出、欧美消费者选择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铺货模式遇到了巨大的瓶颈,产品竞争力下降。
据预估,2022 上半年棒谷的营收为 25 亿至 30 亿同比去年,营收下降了四成。
棒谷在多重压力以及转型的需要下,在今年 4 月决定整体裁员 30%,采用“731 环评法”进行裁员,即亏损部分裁员 70%,没有盈利的部门裁员 30%,盈利的部门裁员 10%。
棒谷 CEO 称邹欣称,希望尽量将员工多留下一些,当前环境压力很大,只能无奈为之。
对于辞退的员工,棒谷依照劳动法进行了赔偿。在裁员赔偿金方面,棒谷就花了 3000 多万元。
将“贸易型公司”转向“产品型公司”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市场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再到产品研发、生产就长达数月。
直到 8 月,棒谷自行研发的系列产品才上市。这条道路,迂回曲折,非一蹴而就,然而,万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希望棒谷能够成功实现转型。
铺货模式一定不行了吗?还有“活得不错”的铺货卖家吗?
几十万 SKU、700 多个亚马逊店铺,如何管理?
作为老牌跨境电商公司,棒谷的规模一直铺得很大。
总部位于广州,在香港、深圳、东莞、肇庆、长沙、杭州、宁波、赣州等地等地均设有子公司,员工总数达数千人。
在平台方面,广泛布局eBay、Amazon、 AliExpress 和 Wish 等,尤其是在 eBay 上,棒谷取得了不俗业绩,连续 4 年产量 eBay 中国区销售金奖。
在商品数量方面,棒谷一度非常“臃肿”,在售商品覆盖 25 个品类的 30 多万种,与 30 多万家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此外,棒谷重点打造了 Banggood、Newchic、YOINS 等三大品牌独立站。其中,主品牌站 Banggood进入了 2019 年 Alexa 全球排名前 500 名。
在跨境电商卖家日益增多,竞争持续激烈,SHEIN、安克、致欧、添可等跨境电商品牌脱颖而出之际,棒谷日益“臃肿”的铺货模式成为了巨大的包袱,痛定思痛之际,决定收缩,从“贸易型公司”转向“产品型公司”,由此开启了上文所说的大裁员序幕。
那么,铺货模式真的完全不行了吗?业内是否还存在这一些“活得还行”的铺货型大公司呢?
实际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依然还活跃一批铺货型的大卖家,不过,铺货只是这些公司的表象,其内核是“IT 公司”。
业内活得最好的铺货公司(之一),要数易佰网络。
2022 年上半年,易佰网络营收达 19.67 亿元,是典型的泛品类铺货模式,产品涵盖家居园艺、健康美容、汽车摩托车配件、工业及商业用品等品类,亦有 3C 电子产品等。铺货就要铺店。
6 月 30 日,易佰网络的亚马逊店铺数量为 729 个,今年上半年共新增34 个,SKU 数量庞大,在亚马逊上半年收入为 15.45 亿元,订单总数 1141.06 万个。
如此庞大的铺货规模,按照常规的方式,必然要搞“人肉大战”,招募大量的员工来操作,这样一来,必然会遇到像棒谷、有棵树那样的“人员臃肿”的压力。
为此,易佰网络投入重金打造自己的IT运营系统,将商品开发、上架、调价、下架等操作尽量实现自动化。
比如,易佰网络的智能调价系统能够做到平均每秒调价 1100 条,2020 年 12 月 7 日当天,通过系统调价的 listing 数量就达到了 1621 万条。
由此,易佰网络节省了很多人员。
另外一家坚持铺货路线、并且还活得不错的是三态股份。三态股份近期 IPO 刚刚过会,有望上市。
三态股份也是一个大型的铺货型卖家,产品覆盖潮流时尚、工具配件、家居生活、数码科技、兴趣爱好等 5 大类 17 小类的海量商品,涉及 SKU 达到 67 万之多。
布局的平台包括 eBay、亚马逊、AliExpress、Wish、Lazada、Shopee 等 20 多个海外电商平台销售。
如此众多的 SKU,三态股份也跟易佰网络一样,实行 IT 化、自动化管理,一个人可以管理几千乃至几万条 listing 的上架、编辑、定价、运营、发货等。
采用 IT 化铺货模式的,不仅是中国卖家,也有外国卖家。
亚马逊英国站大卖家 Boulevard 的团队仅有 27 人,通过其 Eiger 软件系统,管理了公司店铺的 15 万 SKU。
总结来说,在目前阶段,“精品+品牌”的模式确实是大势所趋,但铺货模式未必是完全行不通。
但话又说回来,过往铺人、铺店、铺商品的模式,确实越来越难了,能够继续玩转铺货的卖家,必然是像易佰网络、三态股份、Boulevard 这类的“软件驱动型”的卖家。
这类卖家的产品未必是精品,但是其软件必是精品,在产品开发、运营管理、智能刊登、规避侵权等方面可以帮助它们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的管理。
图/三态股份智能IT系统在产品开发、研发等方面的运用
可以说,这类公司不是典型意义的“研发产品+销售产品”的跨境电商公司了,而是一个软件公司。
其研发投入,也主要不是用于商品的研发、设计,而是用于软件开发。比如,三态股份在“软件科技”上投入了 1 亿进行研发,专门用来开发挖掘数据的算法。
条条大通通罗马,不管是铺货,还是做精品,打品牌,都需要真金白银地投入,不是投入到产品的研发设计上,就是投入大 IT 系统上,只有扎扎实实地做,才能越走越好。
——此文章转载于互联网,文中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